过去,中央要平衡楼市稳定,同时还要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、保就业,所以这几方之间,中央、地方政府、开发商、购房者都已经形成了深度默契。
疫情,打破了成功维系三年之久,基于房价稳定和经济合围的央地平衡,但这个过程其实是打破再重构。
批量中小企业、974万大学毕业生,以及3亿农民工要就业和吃饭,再加上今年又是十三五封关之年,要保小康、GDP增长、脱贫、三大攻坚战。
疫情后时代,举国之力的大事一定就是经济、就业、增长,借此机会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,用经济数据的增长,来回击世界上所有质疑的声音,于是,有了数十万亿的基建项目。
有人会说,是不是中央是要放弃房住不炒吗?你看前两天官方不又再次强调了吗?不是一竿子打死,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是不一样的,看空的是非核心城市,看多的是核心城市。
是的,这一点很重要。该买的就买,不要搞太大杠杆就行。下一个改变阶层的风口肯定不在房产了。炒房的不能太拼了。
期待大城市一般打工者能随便买得起的也别想太多,米国,日本地产崩了以后,一线城市的房产照样不是普通居民能随便买得起的。
一切炒楼都建立在经济增长,大家收入增加的基础上,都去加杠杆,谁来还贷,都失业了,靠房地产能有饭吃?国外都经历萎缩了,靠什么支撑其他企业存活?
就靠钢筋混领土去称霸全球?2019年末的疫情爆发,2020年疫情全球大爆发,注定它是冷却房地产火热时代的分水岭:从庚子年开始,房地产无可奈何花落去了!
人们的心态已经变了,房地产回不到过去了,部分多余劳动力人口将从城市回到农村,房价已经在天花板,缓降是趋势;拉动内需下一步重点可能在汽车,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,新基建(含网络建设)等。
农业既要保粮食安全,又要强化其劳动供水池、蓄水池和剩余劳动力回水池的作用,三农改革肯定要围绕这个作用进行。
房子涨不涨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怎么关心了,反正买了房正还贷款的不会再买,买不起望而心叹也不会买,能够继续买房的人不会太多,但买得起房的人都不是刚需,这年头其实已经没有刚需了。
可以投资基建而不是房产,国内房产,差不多到头了。
但是基建还远远没有,就那公路来说,至少要达到镇镇通高速的水平,就差不多了。
还有大力发现农村减少贫富差距,让广大农民群众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赚钱。这样城里面的微小企业,倒了就倒了,也没多大关系,保住规模型企业就好了。
新农村可以继续搞起走,统一规划建房,拉动经济增长。关键就是核心城市的房价,年轻人大多买不起,要是核心城市在涨价,基本年轻人家庭不是特别富裕的,就不会买房了。
这个就是疾病乱投医,将来的副作用很大,现在规划的都是这样那样的新区,没有房地产怎么建设,现在唱空房地产还为时尚早,但是不要大幅度上涨就可以。
对此,你怎么看?
信都区97万
襄都区66万
信都区162万
信都区139万
信都区74万
信都区150万
襄都区72万
襄都区62万
襄都区面谈
襄都区面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