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程序&&公众号
资讯首页 行业风向 楼市动态 项目审批 土地市场 工程进度 媒体看地产 专家看地产 业内看地产 广播节目 视频栏目 报纸专版 房协动态

那些案场管得好的营销总,用的都是最笨的方法

2022-04-21 11:53:02 来源:明源地产研究院 点击 评论

前几天接到一个销售住宅的拓客电话,出于职业习惯与对方多聊了几句。

一通简单的电话,却极具代表性地,暴露了一线营销管理的现状。
通话内容如下:

电:您好,xxx区的低价位学区房,你考不考虑?

我:哪个项目?

电:xxxx项目。

我:多少钱?

电:xxxx左右。

我:在哪啊?

电:xxx路,xxx旁边。

我:那么远啊!

电:那你想看哪的?

我:市区点的,你们那么远,都出了XXX区了,太远了。

电:你去地图上查一下,我们就属于XXX区,不能因为你觉得远,就随便改变市政的规划!我们就是XXX区!你不是要看XXX区的房子么,我们就是!

我:......


从通话记录,你可能已经看明白,这个是一个位置偏远的项目,虽然从行政划分来讲,属于XXX区,但由于此区面积广大,区内规划发展不平衡,导致核心区资源集中,边缘地带尚处于城乡结合的面貌。
虽然此盘是千亩大盘,但是像我这样提出项目位置偏远的客户,应该不在少数。
你的一线团队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?
比如:位置偏远、没有学区、竞品是毛坯(售价更低)、面积段缺失......

一切肉眼可见的项目缺陷,都可以是一线不成交的原因。
这通电话暴露了什么问题?
一个位置偏远的千亩大盘,在配套尚未成熟的尴尬期,客户说你位置偏,一点反驳的技巧都没有。你和他争辩是不是属于这个区,能改变客户认为你远的概念吗?拿出行政规划地图来和客户说“我不偏”,客户买单吗?

一线的痛点

一线团队人数众多,流动性强,个人素质参差不齐,却承担着项目最终业绩实现的重任。

一线的管理者(营销总监、营销理、条线经理),最大痛点,恐怕就是:

动作变形、话术变形、跟进变形、接待变形、后服务变形


往往很多项目,在前期做了大量的产品价值挖掘和卖点汇总,编写了厚厚的销售说辞和考试卷,一线团队终于通过了考核上岗。


管理层信心满满地开门迎客,却发现一线只会说价格低、位置好、配套全。


团队中70%的人员,仍然只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,被客户牵着鼻子走,回答问题也只停留在问题表象,根本不具打动力!


怎么办?我给的解决之道是:
{ 做最[深]的思考,用最[笨]的方法 }

一线人员该如何思考?


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产品,它应该是什么样?


核心的区域、一流的配套、低密度高绿化、有身份有素质的邻居、低廉的价格、强大的升值力......


醒醒!你的地产人生遇不到了!


客户对于房子的理想期许,来自于商品的高总价和与他的生活最切实的联系。


越是刚需客户,因为拿出了人生全部积蓄,他对房子的要求越像买豪宅。


一、价格支持是靠不断重复可见优势吗?


我看到,很多管理层的惯有营销思维,都有这一误区:


对于项目,要放大优势,缩小劣势


我想问,优势可以放大吗?劣势可以缩小吗?


一个在消费者面前的“已知”卖点,你怎么强调,包装,营销,让它更具有溢价?可能你最多让客户从赞同变成了更赞同。


项目售价是怎么组成的?


离不开四个大维度:区域、配套、品牌、交付标准。


这四点,是你项目的基础售价,区域也就是土地价值,已经影响了项目的40%售价,配套、交付标准,则影响了30%。


剩下的30%中,10%是品牌,20%是营销。


也就是说,你努力放大的区域、配套、交付标准,这些定价权根本不在你手上,而是市场。


真正能让你的项目卖得更好的因素,其实就是那30%。


想一下你的城市中销售业绩很好的项目,在这四点,还有没有其他卖点让它卖得比别人更好?


比如品牌影响力、业主社群营造、交房口碑、物业服务等。


站在一线的角度,站在客户的角度,项目位置偏远、没有学区、或者交房时间晚等等这些硬伤,客户看不到吗?


这些可以争取到客户的赞同吗?


所谓放大优势营销,不是争取一群赞同的人(甚至赞同的人已经购买你的房子)不是思考如何放大客户已知的优势,是让一群纠结犹豫的人,突然发现,原来你还有这样的价值!


二、客户没说的,才是他真正需要的

一线团队为什么总是回答表面问题?

客户真的因为远吗?

一线有没有问客户超过10个问题?
当一线和客户交流的时候,你给他们规定了标准化问题了吗?
你的标准化问题搜集了,你的一线会做后分析吗?

面对不同的客户,你的一线会灵活提问吗?能看到客户提问的背后顾虑吗?网上有个笑话,两个胖子去见未来的丈母娘。
一个胖子是三无青年,丈母娘说:“太胖了,身体一定不健康!”
一个胖子是四有青年,丈母娘说:“看着挺憨厚,一看就靠得住!”
表面上丈母娘是说身材,其实内心衡量的是财力。

文章开篇的电话案例,客户表面说的是项目偏远,其实内心担忧的是通勤时间和自己的面子问题。

客户此时,对项目的心理距离远远大于实际的物理距离。
这时候,和客户讲行政规划,就是鸡同鸭讲,因为这不是他内心的潜台词。
你的一线,可能对客户根本不了解。
客户正在细分,他们的焦虑、他们的多选择、他们对于邻居素质的顾虑、甚至你压根想不到的细节。譬如:一个将江南园林项目的窗的镂空都填掉的有钱人,是因为他更关心居住私密安全;

譬如:一位警察对卫生间的次卧感兴趣,是因为他更关心的是半夜加班对家人休息的打扰。
譬如:社交达人、公关高手的年轻人,根本不关心园林中的社交空间,因为越爱社交越喜欢独处。
营销团队,比任何人都清楚影响项目销售的主要卖点,却没有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。
对客户需求的洞察、对人性的洞察、对客户家庭场景的洞察,才能做的真正的高质量销售。


三、 做真正的行业顾问
无论客户提出你哪种硬伤,都不要首先做话题终结者。
如何破解?

置业顾问、房产顾问,想想这个名字的解读,我们是顾问,理财顾问、法律顾问、子女教育顾问……也就是说,我们在房地产领域要比他们更专业。


专业度来自于在面对任何客户,都给予私人定制般的置业分析。


所以,作为管理层,给一线塑造这样的IP,就需要给予全方位的专业培养。


初级的,客户觉得远,问问他的上班地,个人需求,对房子有什么想法。


高级的,和客户讲讲城市、讲讲城市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变化,以及舒适的城市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

稀缺的,对客户进行分类营销,全方位分析。


比如,你的客户是企业主,销售人员完全可以,从对于他的企业优化税筹角度做分析,购买后每年的折旧费和租金,可以抵扣所得税,并且可以进行股东利润平衡预期兑现。


一个懂得这些的一线人员,又怎么会失去客户呢?


一线不出业绩的原因是什么?


除了上述问题外,一线团队要把项目讲好、卖好,听起来这么基础的要求,其实执行起来,却非常困难。


你看全国各家房企,都在喊着营销团队要像军队一样。这种比喻,喊喊口号可以,但实际又有多少公司能够做到部队标准呢?


高层管理者对一线的问题,不是视而不见,是根本看不见;中层管理者,明知问题所在,又无可奈何。


一线不出业绩的原因是什么?


一、市场很烂


客户观望情绪、开发商信誉失守,都是年轻的一线销售员过去从没经历过的,他们面对客户的各种提问,无法给出满意答案,是很正常的。


例如我们常遇到的问题:三年后才交房,你们要是交不了怎么办?


这种问题,不是你说公司现金流没问题,客户就信的。


二、产品同质


户型面积、装修标准、园林设计、智能化方案,各开发商已经陷入了同质化产品的困局。


稍微有一些细微差距的设计,也无法成为客户购买的直接动因。


客户购买已经被位置、价格、配套这三项因素主导影响。


虽然各品牌开发商都在寻求社群、物业、客户关怀等后服务方面的突破,但是距离真正能成为营销销售武器的,却寥寥可数。


要知道仅社群服务,需要的是成立专门部门、形成作业标准化流程、服务成本量化、销售期交房期贯穿始终。


这些条件,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口头和PPT。


三、操盘手很烂


这里说的操盘手,不是只是营销总、营销经理,而是项目总、城市总级别的管理者。


很多项目,拿地没有问题,项目产品也没有问题,往往就坏在城市总、项目总这样有强大管理权限,又没有管理能力的人手里。


激进的定位思路、当断不断的价格态度、前松后紧的成本管理、假装出来的“客户意识”等等,都会在业绩中开出不同的花朵。


比如前松后紧的成本管理,很多城市总在产品滞销时,选择降低交付标准。虽然眼前对利润测算有些许帮助,但殊不知在一线这是多大的伤害。


我亲眼见过某项目精装降标后,置业顾问在样板间销讲时的狼狈样子,以及客户满眼的不信任:


“这个花洒我上次来看是送,怎么这次你就和我说不送了?这个脸盆上次你还和我说是XXX品牌,怎么这次就改成XXX品牌了?”


这样的情况,销售说辞要如何培训?


营销没有回天之力,


营销只是是操盘手的终局性展现!


四、营销控制力很差!


无论是销售还是渠道团队,都有相同的问题:


人数众多,流动性强,个人素质参差,人心不齐、知识架构不全面、基层管理者传达信息不全等;


还有市场、竞品、客户等一系列不可控的因素。


例如我见过的某项目在产品定位阶段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产品故事线也是梳理得比较清晰的。


但是换了几次销售班底后,营销负责人都不清楚公司当初为什么要定这样的户配,也不清楚项目的整体卖点架构到底是什么。


这样的情况,何谈卖好呢?


如何帮助一线团队卖好?


与其说一线团队怎么管好,不如说怎么帮助一线团队卖好。

如果你听过营销管理课,一定看到过这样的ppt:




PPT罗列的工作内容、工作流程、工作量核定等内容,都没有错,但是这里面最核心的,是结果!


所有的动作你都做了,结果如何,你仍然不可控。


提问:怎样实现结果可控?

一、好团队先筛人



如果你对一线团队的用人标准,还停留在很基础的阶段,并且寄希望于未来通过培训、团建、制度考核等手段,把团队“打造”好,那你第一步就输在起跑线上。


要知道一个普通人到成年后,大部分特质都已经养成,想要通过企业的二次教育达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变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
这是一份最近网上火起来的招聘考试券:



考试内容有艺术类、历史类、金融类、房地产营销类。问题比如有:


  • 2022年火爆网络的成都老虎尾巴是什么个奢侈品牌的作品?

  • 以下四件作品,哪件不是草间弥生的?

  • 望江楼是为了纪念哪位女诗人而建?

  • “今民困国虚,决敌之资,唯仰锦耳”,诸葛亮为蜀汉找到的新财政来源,这个“上等奢侈品”是指什么?


很多从业者看过后直呼,自己连置业顾问都应聘不上了!


很显然,关注时尚、有文化积淀、对金融感兴趣的人,不是可以通过培训、给员工买几本书就可以教育出来的。


同样的,你期待的一线有什么样的素质?


昨天我去某售楼部,遇到我三年前的置业顾问,他还能准确背诵出我的车牌号码。


很显然,记住领导和重要客户车牌号的基本素质,大概率也不是可以教育出来的。


如果你没有自信可以教育好一支队伍,笨办法就是招聘一支好的队伍。


[理]出你需要的员工标准,通过面试考试筛选出你要的人才,这样的笨办法,让你未来更省力。


二、 “简单粗暴”的手段



一线团队怎么管?怎么管得好?


无论你之前用什么样的管理系统、团队管理手册,最终目的都是:


执行到位


分析一下你的团队,接待流程、销售说辞、特殊场景应对、客户拓展方式,这些日常动作,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培训后,就认为像程序输入电脑一样,不会出错。


实际情况是,一线团队培训、考核、执行周期最多是2周,这还是销售经理、渠道经理盯得紧的团队。如果管理松懈,周期也就是1周。


也就是说,你任何说辞和培训,做到执行到位不变形,时效是最多2周,超过2周,就需要再次培训考核。


就像上篇的那个电开案例,我相信打电话的渠道,一定接受过如果客户说项目偏远要如何沟通的培训,但是面对客户的时候,就全然忘记了。


运动员、舞蹈演员之所以每天要重复训练基础动作,枯燥乏味,就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。当他们登上舞台的时候,才不会因为换了环境,心态紧张而动作变形。



最笨的办法,往往也是最有效的。


那就是重复、重复、再重复地培训、考核。


对于一线团队,大多数人的管理方式是:看到问题暴露出来,才会集中“虐”一遍。


这就好像种地,荒草都长大了,才想起来除草,殊不知荒草的根系已经在土里密布了。


与人打交道的事情是最不可控的,也是最无法保证效果的。


10个销售员和30个销售员的管理难度是不同的。


之前我们在讲自渠的管理文章中说过,一个人的管理半径就是一张桌子,也就是5-8个人。


你可能会说,管理者不是幼儿园老师,一线员工也不是小朋友,不需要这样盯着。


但事实证明,你的苦口婆心,最后结果是面对客户聊的还是价格。


[理]出项目的价值卖点、接待流程、百问百答......剩下的就是重复、重复、再重复地培训和考核。


让一线人员形成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,面对客户时才能游刃有余,台上十分钟台上十年功,道理是一样的。

三、人类沟通的“73855定律”



73855定律,又叫麦拉宾法则,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·麦拉宾(Albert Mehrabian)在70年代,通过10年一系列研究,分析口头和非口头信息的相对重要性,得出的结论:


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,只有7%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,有38%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,而55%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。


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:


55%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,如手势、表情、外表、妆扮、肢体语言、仪态等等;


38%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,如说话的语调、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;


剩下只有7%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。

如果一个人的发音如果浑厚有力,那么他就会给人一种可靠,自信的感觉。

如果一个人的发音软绵绵,没有力气。那么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自信,不靠谱,甚至不老实。


可以查到的实验案例是:

台湾1111人力银行,曾经做过一项企业征才“听音辨人”调查,55%受访主管表示,企业内声音表情好的员工,比同条件声音一般的员工薪资更高,平均高出12%,22%的受访主管认为,声音表情更好的人,晋升机会更高。

同样的规律,除了一线人员的话术外,能获得客户更高信任和满意度的“取巧”方式是:

要求他们更注重着装外表,语调表情,展现健康活力的工作状态。

[理]出你的每个一线人员的性格特征和工作状态,给他们调整建议。

拍摄、录音他们每个人接待客户时候的影像,播放出来和她/他一起去提高语调、情绪、肢体语言。

自信的人,才是最有魅力的。


四、抓住80%



从更广义的大众传播角度来说,在人类所有的感知信息中,视觉信息占到了83%以上,也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
而语言传播,却是最容易失误的,最不容易被记忆的。



客户总是喜欢听自己想要听到的,一线员工絮絮叨叨两小时,不如实景展示区给他的感受强烈,也不如现场图片给他印象深。


与其把讲好项目的保障都压在销售身上,不如用图片、视频、实景展现出来,更直接,更容易规避信息错位。



例如给客户算账这种需要大量话术才能说清楚的卖点,一张图是不是来得更直接?


结语


之前 看渠联社分享了一个案例:一个渠道单枪匹马去1600公里外的县城拓客,月销百套。
他平均一天可以拜访1栋楼12个单位500个人次,每天能收集高意向客户50组。
当地人很淳朴,被他的真诚感动,晚上11点还邀请他家里拜访讲解。


这个案例,没有技术流、没有华丽的团购方案、也没有眼花缭乱的裂变方式,靠的就是他的勤奋和真诚,靠的是一家一家走,一个一个客户面对面沟通。

我们现在都在寻求高效的营销手段,但是客户信赖我们的是:
真诚的说话
实诚的做事
优质的产品

别忘了,无论时代如何发展,都取代不了营销人最笨的踏实工作和真诚、有温度、有人情味的沟通。

用微信扫一扫,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热文排行

热门楼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