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程序&&公众号
资讯首页 行业风向 楼市动态 项目审批 土地市场 工程进度 媒体看地产 专家看地产 业内看地产 广播节目 视频栏目 报纸专版 房协动态

关于楼市回暖,地产人吵疯了

2023-02-28 11:37:57 作者:苏兮 来源:明源地产研究院 点击 评论

最近,市场似乎有些回暖,不少城市年后都录得了不小的成交和带看涨幅。例如,成都春节后两周的二手房成交量,已将达到2018年以来的最高点。新开盘项目中,不少项目都接近清盘。

而且,根据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全国房价环比也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,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转涨。不少中介公司应对市场变化,也已经重启招聘,召回过去两年转行的经纪人。

势头似乎一片大好,但地产人却并没有太乐观

最近明源君问了几位热点城市的营销总,大部分都表示最近成交量确实涨的比较猛,局部性的回暖氛围已经有了,但是从成交价格来看,起色还不大,很多项目还是以价换量。

不少大型房企为了抓住年后市场反弹窗口期,促销活动的力度也依然很大,很多楼盘的春节促销优惠基本都在继续,甚至有所加强。有几位营销总明确表示,2月这波涨势不一定能持续。

不少地产中介也表示,当前的二手成交属于“累计需求释放”+“低价房源快速成交期”,过去一年,市场上积累了一批有购买力的客户,在现在这一批低价笋盘消化掉以后,成交热度能否持续,还要再观察。

可以看出,虽然体感上和数据上,都有回暖的苗头,但这个火苗,能否燎原,业界还没形成共识。甚至观点分歧还很大,唱多和唱空的人一样多

地产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分裂。面对面的2个同行,互相觉得对方是傻子。

那地产行业目前主要有哪几种观点?孰对孰错?接下来会如何发展?接下来就谈一谈这个话题。


确定性回暖派、短暂繁荣派、理性观望派

你是哪一派?


据明源君观察,关于这波市场谷底反弹的加速度有多大,能持续多久,目前的主流观点,主要分裂成三派,且都有非常有力的证据支持。

第一派:确定性回暖派。

主要观点:今年房地产趋势性回暖是大趋势,整体呈现前低后高,按季度递增的态势。

主要论据:

1、政策宽松。今年要全力拼经济,必须要靠房地产来拉动增长,目前还没有其他行业有这么大的体量和动能。重提房地产支柱性行业地位,说明政策上的扶持和宽松倾向,目前是非常明确的。如果经济增速达不到预期的增长目标,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就会进一步放松,直到实现增长目标为止。

2、货币宽松。也就是不少人口中所谓的“大放水”。过去几轮由于放水引起的楼市狂飙,大家都是亲身经历者。而现在,印钞机又已经开动起来了。1月份,广义货币(M2)增长达到了12.6%,创下了2016年5月以来的新高,一个月新印出来的钱,就已经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。

放出来的水,早晚会流进房地产。因为,现在资金流入房地产的阀门,已经很松了。目前,个人购房利率已经降到了3.7%,银行贷款条件也不断调低,接力贷、连心贷重出江湖。水又多、阀门又松,楼市水涨船高是大概率事件。

3、信心开始修复。根据1月份的社融数据和信贷数据来看,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4.9万亿,创历史新高。1月的社会融资增量也达到5.98万亿,创历史第二高。这些经济数据都要好于预期,说明疫情放松之后,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在复苏。相较于去年的低谷,今年的消费一定会有所反弹,这对楼市来说也是确定性的利好。

从这三点来看,今年楼市回暖确定性很强。

第二派:短暂繁荣派。

主要观点:房地产目前最大的问题,是购房的有效需求已经不足,疫情和严格调控只是遮羞布。当前的市场销售回暖,只是短暂繁荣,很难持续升温。

主要依据:

1、当前的住宅存量已经饱和。前不久住建系统公布了最新的数据,花了3年时间,动用了260万人,终于查清楚了,国内目前有6亿栋房屋。而根据1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.22%。

城市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36.52㎡。也就是说,一个城市三口之家居住的房子,平均也有110㎡了。按照75%的使用面积折算,中国城市家庭的人均使用面积大概是27.4㎡,已经接近韩国、日本、法国的27.9㎡、32.9㎡、33㎡。妥妥的世界领先水平。而且这些房屋自有化程度很高。

可以说,早在5年前,住宅存量就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了。现在的房地产行业,和08年、12年已经不一样,已经没有城市化大规模开发的需求去支撑了。

2、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弱。虽然1月的经济数据“开门红”了,但事实情况却是喜忧参半。现在市场上放出来的水的确是多了,但是借钱的基本上还是承担大基建项目的国企,居民不仅不借钱,甚至不敢消费,在防御性存钱。1月份,居民存下了6.2万亿,也破了纪录。

由于疫情期间,大家收入普遍下降,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增强,更加不愿意举债30年去买房。这种消费意愿下,房地产很难持续走强。

3、人口拐点出现,需求在萎缩。2022年,中国总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,后每年中国人口会以几百万的速度减少,一些城市的幼儿园都已经开始“一孩难求”了。这对于房地产来说就是一头确定性极强的灰犀牛。

房屋过剩、居民收入下降、人口拐点,都造成了有效需求萎缩。这决定了房地产不能再像过去一样,低位反弹,进入高速增长赛道。

第三派:理性观望派。

主要观点:市场如何走,主要操盘方在政府。企业和个人,无法预测趋势,更无法预测准确的节点。

这部分人,思路其实很简单,也很理性。那就是,一切看政策,而政策很难预测。

原因就在于,刺激房地产是一味副作用很强的猛药,必须注意药量。政策和市场正处于微妙的博弈期,政策强度和市场反应需要不断地试探,楼市能否持续回暖,要看政策的进一步刺激强度。

而在这个节骨眼上,2月份《求是》上刊登了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,再次明确了“房住不炒”的定位。往下落到今年各省两会的提法,针对房地产,有14个省依然强调“房住不炒”。

也就是说,因城施策后,各地方对楼市的刺激是有红线的。“支柱地位”和“房住不炒”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,还要摸石头。

这种预期,会对政策制定者、购房者的心态产生影响,增大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
这三种说法,论据和推导过程其实都成立。而之所以,大家可以通过正确的论据,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,原因有几个:

一是政策和市场在拉扯。

简单的说,就是市场对政策的刺激,反应不大。这种情况从去年就已经出现了。一般来说,放水是可以刺激经济提振的,货币量增加,利率低了,借钱的人就会多,经济活动活跃,GDP就会增长。

但是,去年中国M2增长了28万亿,GDP的增量却只有6万亿,这种“转化”比例是过去30年里的倒数第二。也就是说,放水和经济增长不同步,市场对刺激没反应。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,就是要让M2和社融、GDP同步。

放到房地产行业,市场对政策利好的反应同样不明显。房贷利率不断降低,贷款的人反而少了。1月居民贷款,同比少了接近6000亿。政策和市场表现相背离,互相拉扯之间就需要动态观察。

二是短期和长期在拉扯。

按照任泽平的理论模型,房地产市场短期看金融、中期看土地、长期看人口。

而当前面临的现状是,短期内,行政和金融政策向上拉升,而中长期看,土地、人口趋势却在掉头向下。在一段时间里面,到底哪种趋势会占主导性力量,很难判断。在这个上下拉扯的过程中,有人主要看短期、有人主要看中长期,分歧就会加大。

三是不同政策目的之间在拉扯。

其实,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一个主流共识,那就是不能再依靠房地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了,冗余建筑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。因此,“房住不炒”和发展新的房地产模式,是国家大计。

但是,在经济模式转型成功之前,依然要靠房地产发挥作用,在这两者之间平衡,就会有一些出于不同目的制定的政策,开始相互拉扯。

在多重力量拉扯的市场中,大部分对行业前景的分析,也就很难形成共识,分歧越拉越大。


政策和市场拉扯加剧

混沌状态下寻找确定性


观点分歧大,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南辕北辙。

现在,一部分人在抓紧看房买房,生怕房价上涨,一部分在趁着回暖,赶紧低价抛售房产。有的人在借消费贷加杠杆,也有的人在排队提前还贷款。

这种行为和心态上的分裂,让各种信息满天飞,市场整体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中做决策,就必须要寻找到确定性。

一、企业要找到确定性更强的需求

其实,再冷的市场中,也有结构性的机会。2022年的行业冰点,郁亮就说住房刚需依然强劲。但是,这个刚需已经不再是我们过去以为的年轻人上车的房子,而是改善型的刚性需求。

因为在改善住房方面,目前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完全同频,长、短期的需求也基本一致。这就是最强的确定性。

从这两年行业低谷的销售结构中,都可以发现刚需即改善的特点。

1、成交户型功能性更强。三房及以上户型是成交的绝对主力,2房及以下户型几乎已经退出市场。

2、成交面积中躯整体上移。成交主力面积段是100-140㎡,120-140㎡及以上的面积段占比全线上扬。

最近这一波的二手成交热中,成交也基本上是以三房以上户型为主。这就意味着,房企做开发,户型小、位置偏、建筑品质、园林景观、生活配套也一般的低门槛住宅,不能再建了。产品的功能性必须更强,品质、服务的重要性都在增长。

其实,另一个没有被完全释放的确定性需求,就是奢侈性豪宅的消费市场。目前一线城市其实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顶级豪宅,从价格上、配置上,和全球中心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。富裕阶层购买多套房的消费能力和需求,还远远没有被满足。随着房地产新模式建立,这部分市场也值得去研究。


二、购房者要寻找确定性强的市场

对于购房者来说,首先分析清楚自己的需求,自住需求、教育需求、看涨需求之中,分清楚优先级。

如果是出于看涨需求和抵抗通胀的资金避险需求,还是要回归到房地产的底层逻辑——供需关系,来选择城市和板块。因为,未来城市、板块的分化依然会继续加剧。核心城市,对周边资源和人口的虹吸效应依然存在确定性,供小于求的局面对房子的价格和流动性,都会是最有力的支撑。

如果是自住需求优先,在清楚开发商财务状况的前提下,重点考虑产品和自己理想生活的匹配度。每一套房子背后,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在这个环境充满确定性不强的时代,能尽量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生活,也是一种胜利。

毕竟,没有人能预测未来,我们能把握的始终只有自己。


用微信扫一扫,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热文排行

热门楼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