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北京楼市继续承压,市场短期的回暖已经结束,购房人陷入观望。4月,虽然北京新房市场还算坚挺,但二手房已经初见颓势,到了5月,新房、二手房市场迅速冷却,23年的楼市热度并没有从春天延续到夏天。
5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(含普通住宅、别墅,不包括共有产权房)成交4910套,环比下跌19.8%,同比上涨67.9%。新房供应继续保持低位,共计1250套房源取得预售资格。2023年1-5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供应14060套,同比下跌34.4%,成交22782套,同比上涨46.6%。
从数据表现看,今年北京的新房市场还是明显好去年同期,2023年北京表现出强势的市场复苏态势,但5月的成交数据已经说明前期积累的需求释放接近尾声,市场下行压力加大。
数据来源:住建委、CRIC2020
数据来源:住建委
今年以来北京二手房市场经历过山车行情,1月恰逢春节假期,二手住宅网签成交量8308套,但随着疫情结束,购房需求已经有所回归,二手房带看量、实时成交量作为领先性指标已经展现出回暖势头。2-3月份,北京楼市迅速转变成卖方市场,市场火热、成交量迅速上升,2月15389套,3月22305套,这主要是疫情延后的购房需求,叠加了小阳春的结果。
4月政策放松预期落空成交量马上回落,北京二手房住宅网签13996套,相比3月减少8309套,环比下跌37.3%。5月成交量继续下调至12982套。在2023年1-5月,北京二手住宅一共网签了73024套,在过去六年同周期的成交量中,只少于行情最好的2021年1-5月,排名第二。
与此同时,北京二手房挂牌量不断打破记录,在去年11月就已经超过10万套,今年3月初链家对外展示的二手房挂牌量为10.2万套,5月挂牌量超过11万套,截至6月6日,最新挂牌数已超过12.05万套。
春节后楼市的复苏主要得益于去年受疫情抑制的需求在年初释放,最开始是刚需释放带动市场恢复,但有一部分城市的楼市复苏如昙花一现般,在3月份就草草结束,这主要是缺乏充分的改善需求跟进释放的原因。
少数城市如一线城市、成都、南京及杭州等城市的复苏相对较为强劲,且持续到4月份,但受到整体经济恢复偏弱,国内需求、内生动力不足的影响,这些城市的复苏也难以持续到5月,下半年的市场将面临更大压力。
基于此种情况,6月2日网络上有关于房地产政策放松的消息,房地产和行业相关股票,迎来一波大涨。近段时间天津和青岛,已经出台了政策。
天津针对公积金贷款的买房人,认房不认贷,采取了放松认房认贷的措施。如果买房人是公积金贷款,不管有没有贷款记录,只要名下没有房子,就可以按照首套房办理贷款。公积金贷款人数比起商贷要少很多,所以天津的措施,影响范围有限。
青岛在非限购区域调整了首付比例,首套最低20%,二套最低30%;五年限售改成三年限售,青岛2018年出台五年限售政策,如今刚好满五年。
那么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有可能出台房地产行业的放松政策么?结合目前的情况看,也是有可能的,这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6月6日,中国经济时报发布《一线城市房地产限购应适时优化调整》文章称,业内认为,一些一线、新一线城市采取“一区一策”优化限购等楼市限制性政策,促使非核心区去库存的同时,又不影响核心区域稳定房价,此举值得更多城市借鉴。未来,一线城市或将根据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变化来逐渐调整限购等政策,对于一些住宅市场比较冷、购买力较弱的区域,可能会先放开限购等政策,而对于一些住宅市场购买力较旺的地方,可能会继续执行限购等政策,以保持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平稳、健康发展。
6月6日上午,地产股、物业股双双走高,部分个股还出现了涨停的情况。据悉,截至6月6日10时25分,港股内房股反弹走高,其中合景泰富上涨17.14%,远洋集团上涨14%,龙光集团上涨14%,龙湖集团上涨11.05%,碧桂园上涨9.59%,融创中国上涨9.77%,上坤地产上涨9.96%,中骏集团上涨8%。同时,港股物业股也集体走高,融创服务、碧桂园服务、世茂服务等涨幅均超过5%。截至6月6日10时30分,A股房地产板块整体上涨1.75%。其中,金科股份、铁岭新城等个股涨停;京投发展上涨8.04%,中交地产上涨5.58%,招商蛇口上涨4.24%;万科、中南建设、华发股份、金地集团的股价也都有小幅上涨。
也因此,一线、新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域有可能迎来政策放松,对应到北京也有迹可循。
4月10日,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发布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及实事事项一季度工作进展情况。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中提出,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快健全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健全工作机制,完善“一区一策”调控措施,支持“一老一小”、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职住平衡的合理住房需求。其中,多子女家庭和职住平衡家庭购房支持政策按照“一区一策”的方式由房山区试点,相关内容报请市委、市政府同意试点推进,下一步需争取人行营管部和住建部同意。
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,不一定会真的落地,而且即使房山放开试点,影响力也有限,对于市场反响整体可控。
信都区97万
襄都区66万
信都区162万
信都区139万
信都区74万
信都区150万
襄都区72万
襄都区62万
襄都区面谈
襄都区面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