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程序&&公众号
资讯首页 行业风向 楼市动态 项目审批 土地市场 工程进度 媒体看地产 专家看地产 业内看地产 广播节目 视频栏目 报纸专版 房协动态

最近,房企都在抢这类人才

2023-06-16 15:58:54 来源:明源地产研究院 点击 评论

近几年房地产行业走到了瓶颈期,整体利润出现下降趋势,房企们纷纷开始走降本增效之路。而过去作为项目支出大头之一的营销费用,也免不了面临进一步压缩。


越来越多地产营销人对此感到头疼,或多或少都经历着戴镣铐跳舞的别扭感受。不少业内朋友曾向明源君抱怨,现在营销口的预算经常捉襟见肘,在岗位上根本做不了多少事情,十分无力。


但另一方面,也有在当前形势下依然做得不错的地产营销人。虽然公司花钱不像过去那么大手笔,但预算拨到了项目上,他们总能用到最有效、最能出业绩的地方去。


这些营销人,也成了当下房企最受青睐的人才。据了解,某央企今年就从标杆房企挖角了不少具备这个能力的地产营销人。


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?到底是营销预算真的不够用,还是项目没用对地方?


近期跟一些地产营销人交流过后,明源君‍‍发现在房企集体过“苦日子”的背景下,地产营销人能否用好有限的资源、继续发挥岗位价值,核心在于费用管理观念能否随着形势转变。



其实营销人抱怨预算不够用,大多是基于过往的做法来说的。过去的项目营销费用都是怎么个手笔呢?


拿一线城市项目举例,光开盘一次通常就要花掉小一百万,如果要请明星坐镇,恐怕还得翻倍。平时做个节点活动,像样开这样比较重要的通常大几十万,暖场活动做精致点,也得好几万……


在案场么,豪宅盘模型沙盘追求档次的得大几十万,一般刚需和改善盘也奔着三五十万去,这还没算上区域沙盘……


在推广上么,摘一个位置不错的户外牌,一年也得上百万。一个盘摘2-3块,卖两三年下来,上千万就出去了。


过去地产营销人做预算,这些都是挺正常的花销。但要是把以前的预算表拿给这两年刚入行的新人们看看,多数是会惊掉下巴的。


以前行情好,房企出货快、来钱快,营销口在做预算可太自在了。但现在做项目,显然不可能再去参考以前的预算了。


或者说,现在必须仔细审视以前每一项营销支出的合理性,不能再不假思索地沿用过去的花钱观念了。


先从实际效果来看,如户外大牌这种投放支出的大头,过去是贡献进线量的主力渠道,但近几年在互联网渠道和各种电子媒介的分流下,户外大牌的投放效果下降得十分明显。


类似的还有公交站台广告、纸媒广告等渠道,在发达城市当中能起到的转化效果越来越疲软,已经被多数地产项目放弃。少数项目会在首开期象征性地投一投,过了关键节点就会迅速撤下。


从价格来看,现在做地产项目推广还选用户外大牌、纸媒这类渠道,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。


简单换算一下,一年的户外牌费用足够投放10-20篇软文、做上万次老带新裂变、5-10套3D产品视频物料、发整整一年的直播红包……


如果项目能果断将价格高昂但效果不断下降的传统渠道撤换掉,就可以腾出一大笔预算,用到更精准、更适应时代的新型媒介上去。


但之所以还有许多项目没有这样做,一方面是因为观念的惯性。已经延续十几二十年的工作惯性,很难一下子扭转;另一方面是新型营销媒介应用经验的不足。


这些问题在新人、年轻营销人身上不明显,反而是一些营销“老手”,更易受到过往经验的束缚。


他们即使看到了传统媒介的效果在下降,仍然习惯性地觉得“应该用一用”。而且新型营销方式如社交媒体矩阵、私域流量运营等模式,他们没有实操过、心里没底,所以倾向于呆在舒适区。


地产营销人本是房企里最该锐意进取、紧跟时代的一群人,但一些老手面对变化,却选择留在舒适区、只想凭经验解决问题,拒绝转变观念、学习新模式。结果就是预算越来越不够用,业绩越来越难做。‍
       

过去花钱过于大方的习惯,带来的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传统地产营销人几乎没有物料复用的意识,都是一次性思维。每个新盘都做一套新物料,清盘就作废,每种物料的使用场景也很局限。


拿项目影视片举例,许多项目做了几乎只在售楼处播,顶多把视频上传到房产网站的项目主页,或是掌上售楼处里。影片内容也还停留在“区域价值+项目本体价值”这样的传统叙事结构上。


这种影视片放到现在来说,完全属于是一种静态物料。既不适合在更丰富的媒介中传播,也无法在内容上调动客户共鸣,已经沦为“吉祥物”式的存在。没什么大用,只是做一个放着,自嗨属性很强。


实际上现在地产项目的视频类物料,完全可以结合当下各类社交媒体的属性来构思,让形式更多元、内容的章节化更强、各章节时长更短、内容“虚实”结合。


这样一来,基于物料复用的意识,视频物料可以实现更灵活的组合应用,让其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。


比如现在有一些小户公寓产品,会制作3D空间应用小动画,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户型的设计价值,甚至有些案场已经开始采用VR来增强客户的空间感受;


又比如有些项目邀请设计团队,以访谈对话+场景展示的形式,分业态、分区域地解析设计理念,以软性、感性的对话氛围自然输出产品价值。


这些视频素材相比起传统影视片,都更适合社交媒体传播,而且还可以把各类素材、各章节内容灵活地拆分剪辑,用于不同平台、不同节点的传播。因为在线下案场和在朋友圈、软文等线上渠道中,视频物料最合适的展示方式是不一样的。


说真的,地产项目做一条影视片,价格并不便宜。在营销费用本就紧张的情况下,如何更充分地发挥这类“昂贵”物料的价值,是当下地产营销人必须考虑的。


更关键的是,一定要转变“为了做而做”或“以前做了现在也要做”的心态,必须实事求是地考虑,什么物料还值得做、什么物料可以不做。必须要做的物料,要考虑如何与新兴媒介结合。


在这方面,小明认为有一些房企的探索非常好,比如现在在规模房企之间逐渐普及开来的营销中台职能。


简单来说就是房企在集团中新设一个营销中台部门,增加一批专门的人马去为项目一线赋能。其中一项重要的赋能内容,就是多样化营销物料的策划,以及单一物料的扩展处理。


营销中台有专门的内容策划职能,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定位和客群特点,来策划不同的传播内容,包括但不仅限于短视频、中长视频、软文、直播专栏设计、统一的传播视觉设计等等……


有了中台的支持,一线能够获取更丰富的应用性物料,用于各类营销场景。


当然,不是每家房企都能设一套中台人马,但对于营销物料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。地产营销人必须想办法把有限的预算,尽可能转换成更丰富的物料工具;并基于有限的物料,拓展出更多元的展示方式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。


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各类物料的性价比,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,而不是只能束手无策地抱怨预算缩水。



数字化技术发展至今,在房地产领域内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了。先不说其带来的效率提升,主要是真的能给营销口省不少钱。


在预算吃紧的当下,活用数字化技术是地产营销人的一个突破口。数字化用得好,一些以前必须花的钱都可以省下来,而且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
比如现在不少项目都是无沙盘或半沙盘售楼处了,取而代之的各类全景VR或LED透明屏系统。


现在做一块区域沙盘和做一套全景VR的价格差不多,但全景VR系统包含的内容和可应用场景,就多太多了。


一套VR能完成各类规划、楼宇、园林、街道、配套等内容的细节展示,而且应用场景远不止售楼处大屏,还可以放在互动触摸屏、IPAD上由置业顾问一对一给客户讲解,还可以发给客户自己琢磨一举多得。


还有一些TOD项目,如果想在传统的建筑沙盘上展示轨交规划,制作上很复杂、造价也不便宜,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依然不直观。


但如果以建筑模型搭配LED透明屏系统,结合动画效果,就能做到项目地上下轨交关系的清晰展示,既美观又高效。


又比如一些大盘项目,除了做主力户型样板房以外,其他次主力户型到底做不做样板房,这一直是让营销部比较纠结的问题。不做吧,这些户型总货量也不少;做了吧,这钱花的又不是滋味儿…


但是运用VR技术,可以解决这个纠结。现在不少项目都开始在案场采用VR设备,增强客户看样板房的体验。


这样就算有一些户型基于成本考虑,没做精装样板房,客户依然可以对其有进一步的体验。哪怕是站在毛坯空间中,有VR的辅助,客户对户型的印象也会更深,比销售用嘴说要直观得多。


虽然上VR也需要花钱,但两三套VR的成本和两三套精装样板房相比,显然低得多。


此外,数字化技术与设备的应用,使得售楼处这个空间本身更容易被复用。


因为数字化营销物料的载体基本都是屏幕,这个项目用完了,换一套物料内容就行了,设备可以一直用下去。不像传统的沙盘、样板房,用完就只能拆了和扔掉。


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多项目共用售楼处、清盘后复用售楼处。这对于区域深耕型的房企,又或者是自主开发类的城投公司来说,是控营销成本的一大利器,滨江就是多项目共用售楼处的典型。


毕竟展示区的建设成本有多高大家都知道,而且这个成本口径要是算到营销部头上,更是令人吃不消……


总体而言,数字化技术在案场的应用,能帮地产营销人将大量“重资产”转化为轻量化的“动态物料”。只要应用得当、虚实结合得好,可以有效降低营销成本,而且还能够随时根据营销需要来调整。



结  语


当前房企讲营销改革、降本增效,都喜欢从体系设计、流程优化、组织架构重塑等大角度去谈。


但体系、架构无论如何革新,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,作为执行个体的每一个地产营销人,观念要随时代转变才行。


行业内总说,传统地产营销手段已经失灵,这不假。但外部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玩法,这些新玩法就是地产营销人的希望。


抛弃经验主义和不假思索,拥抱新技术、新模式。实事求是的新营销人,仍然有出路。
用微信扫一扫,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热文排行

热门楼盘